再见爱人3_心理效应1

关于再见爱人3中,出现的心理效应,第1篇

被听见被看见

定义

  • 在心理学上,“被听见”和“被看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涉及到个体的社会需求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概念源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渴望被他人理解和注意,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被认可的重要性。
  1. 被听见(Being Heard): “被听见”意味着个体的想法、感受和意见被他人倾听并理解。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表达。当人们感到被听见时,他们会感到被尊重和重视,这对建立自尊和自我价值感至关重要。举例:在一个团队讨论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想法。当一个成员表达了一个观点,而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考虑这个观点时,这个成员就会感到被听见。
  2. 被看见(Being Seen): “被看见”是指个体的存在、特点和贡献被他人注意到和认可。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看见,而是指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到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当人们感到被看见时,他们会感到更有归属感和自我认同。举例:在一个工作环境中,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这个员工的努力被经理注意到并得到了表扬时,这个员工就会感到被看见。
  • 这两个概念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和增强个体幸福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关键在于真正理解和关心对方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深层次的联系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健康、满意的人际关系。当个体感到被听见和被看见时,他们更有可能发展出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并更有动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举例

  • 亲密关系中的例子:
  1. 被听见: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一方可能经历了一天的压力和不愉快。当TA向伴侣倾诉时,伴侣不仅仅是听TA说话,而是真正理解并同情TA的感受,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支持,这就是“被听见”。伴侣可以通过反馈、提问或者提供解决方案来展示他们的理解。
  2. 被看见: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可能会注意到对方的小动作或表情,从而洞察到对方的情绪变化。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没有说出口的情况下,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拥抱,就能被伴侣“看见”其内心的需求或喜悦,这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理解就是“被看见”。
  • 家庭关系中的例子:
  1. 被听见:在家庭中,孩子可能在学校遇到了问题,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困扰。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感到“被听见”。这种倾听和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感到家庭的支持。
  2. 被看见: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当家庭成员的成就或努力被其他成员注意到并得到赞赏时,他们就会感到“被看见”。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艺术展上获得了奖项,而家庭成员都为此庆祝,这个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是被家庭所认可和赞赏的。

投射效应

定义

  • 投射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态度、愿望或特质无意识地归因于他人。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处理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内在冲突和特质。投射可以发生在多种形式中,包括:
  1. 情感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情感归咎于他人,例如,一个感到愤怒的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别人对他/她很生气。
  2. 想法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想法认为是别人的想法,例如,一个有偷窃念头的人可能会怀疑别人都在觊觎他/她的财物。
  3. 态度投射:个体认为别人拥有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和态度,即使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
  4. 特质投射:个体将自己具有的特质或性格归因于他人,例如,一个自私的人可能会认为别人都是自私的。
  • 投射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个体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投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投射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保护个体免受焦虑和内疚感的侵扰。然而,过度使用投射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因为它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真实意图和感受的理解。

举例

  1. 例如,假设有一个对他人非常不信任的人,他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不信任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认为别人对他也不信任。即使没有证据表明别人对他有怀疑,他也会在别人的行为中寻找不信任的迹象,从而证实自己的预期。
  2.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经常撒谎的人可能会认为别人也在撒谎,即使他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是因为个体倾向于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来假设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假设有一个对他人非常不信任的人,他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的不信任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认为别人对他也不信任。即使没有证据表明别人对他有怀疑,他也会在别人的行为中寻找不信任的迹象,从而证实自己的预期。

投射性认同

定义

  •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由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这个概念描述了一种心理过程,其中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通常是情感、冲动或特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并试图让那个人表现出这些被投射的元素,以此来处理自己无法接受的感受或冲动
  • 投射性认同与简单的投射不同,后者仅仅是将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归因于他人。而投射性认同涉及一个更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个体不仅将内在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而且还试图控制那个人的行为,使其表现出被投射的内容。这样,个体在外部世界中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冲突,并且试图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来解决这些冲突。

举例

  1. 父母与子女:一个父母可能无法处理自己的不安全感或失败感,因此无意识地将这些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可能会过度保护孩子,防止他们犯错或失败,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独立。孩子可能会内化这种投射,表现出依赖或无能的行为,从而满足了父母的投射性认同。
  2. 夫妻关系:在夫妻关系中,一方可能因为害怕被遗弃而有强烈的依赖需求。他们可能会通过不断的要求关注和支持,无意识地激发伴侣的疏远或冷漠,从而在外部世界中看到并处理自己的被遗弃感。
  3. 兄弟姐妹之间:一个兄弟姐妹可能会因为嫉妒另一个兄弟姐妹的成就或父母的爱而感到不安。他们可能会通过挑衅、贬低或竞争的行为来激发对方的不满或攻击性,从而在外部世界中看到并处理自己的嫉妒感。

沉锚效应

定义

  • 沉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做出估计或决策时,受到最初接收到的信息(锚)过度影响的现象。这种初始信息,无论是数字、观点还是其他类型的信息,都会对人们的后续判断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即使这些信息可能与决策无关或并不准确。
  • 沉锚效应的影响提醒我们,在评估和决策时,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受到最初信息或情感的过度影响,并努力寻求更多的信息和视角,以做出更全面和客观的判断。

举例

  1. 初次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会成为后续交往中的“锚”。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好印象,那么即使后来的行为有所改变,人们可能仍然会受到初次好印象的影响,而倾向于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好感。
  2. 情感期望: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对伴侣有一定的情感期望(如期望伴侣经常表达爱意),那么这种期望就会成为一个锚点,影响他们对伴侣行为的解读。如果伴侣的行为符合期望,那么关系可能会被认为是成功的;如果伴侣的行为不符合期望,那么可能会感到失望或不满足。
  3. 情感标签:在情感交流中,给情感贴上标签也会产生沉锚效应。例如,如果一个人被贴上“敏感”的标签,那么在未来的交流中,其他人的反应和判断可能会受到这个标签的影响,即使这个人的行为并不总是敏感的。
  4. 情感决策:在做出涉及情感的决策时,如分手、结婚或搬家等,人们可能会受到最初的情感体验或信息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刻,这些时刻可能会成为他们决策中的锚点,使得他们在面对关系中的困难时,更倾向于维持关系而不是结束它。

煤油灯效应

由来

  • “煤油灯效应”来自1940年的一部名叫《Gaslight》(煤气灯)的黑色悬疑电影。
  • 片中男主角为了谋骗少女宝拉的财产,用各种办法摧毁她的认知,其中有一个方法便是故意将煤油灯调得忽明忽暗,但是当宝拉有疑问的时候又说煤油灯没有问题,从而让宝拉。觉得自己出现了幻觉,久而久之,宝拉便真的相信自己得了精神疾病。
  • 这种通过不断打击对方,给对方增加心理压力,从而让对方的认知出现问题的方法便被称为“煤油灯效应”。

定义

  • 煤油灯效应(Gaslighting)是一种心理操纵和虐待的形式。在这种效应中,施虐者通过撒谎、否认、误导和扭曲现实,使受害者对自己的记忆、感知和理智产生怀疑,从而达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煤油灯效应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或者职场中,施虐者可能是伴侣、家庭成员、朋友或者同事。
  • 煤油灯效应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自尊心下降、信任感丧失、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识别和应对煤油灯效应是重要的,受害者需要寻求支持和帮助,以重建自己的自信和独立性。

举例

  1. 否认事实:施虐者会否认发生过的事情,即使受害者有明确的记忆或证据。例如,施虐者可能会说:“我从来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你一定是记错了。”
  2. 扭曲现实:施虐者会故意曲解受害者的观点或行为,使其看起来不合理或过分敏感。例如,施虐者可能会说:“你太敏感了,我只是开玩笑的,你怎么能当真呢?”
  3. 孤立受害者:施虐者可能会试图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关系,使其更加依赖施虐者。例如,施虐者可能会说:“你朋友都是错的,他们不了解你,只有我才是真正关心你的。”
  4. 指责受害者:施虐者会将错误或不当行为归咎于受害者,使其感到内疚和自责。例如,施虐者可能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如果你不是这么无能,我就不会这样对你。”

吹狗哨效应

由来

  • 吹狗哨效应(Dog-Whistle Politics)源自于只有狗能听到的超声波频率的吹狗哨。有许多训犬师在给狗狗们训练时,都会用狗哨这种小道具辅助训练。众所周知,人耳的极限听力是16到2万赫兹。超出这个范围的声波,人们是听不见的,而狗狗们的听力比人类更广狗哨会发出一种绝大多数人听不到的高频音来刺激狗狗们。由于正常人听不见,这就成了狗狗们和训犬师之间的特定交流,是一种隐秘而独特的沟通方式。

定义

  • 在情感领域,吹狗哨效应可以指一种沟通方式,其中一方通过使用特定的词汇、短语、信号或隐喻来传达只有特定的人或群体才能理解的情感信息。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引起公众注意的情况下,向特定的人或群体传达信息,同时避免直接表达可能引起争议或不适的情感。
  • 该效应本身不带有感情色彩,只是一种特有的沟通方式,但如果未将其正确应用,则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通常会有,通过某些特定词汇,在外人无感知的情况下,进行隐秘的操纵、排斥或歧视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对个人的情感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举例

  1. 隐秘的排斥:在一个社交团体或工作环境中,某个群体可能会使用只有内部成员才能理解的代码词汇或笑话来传达排斥他人的信息。这种做法可能会让被排斥的人感到困惑、孤立或不受欢迎。
  2. 情感操纵: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可能会使用特定的言辞或行为来操纵对方,这些言辞或行为对局外人来说可能不明显,但对方能够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这种操纵可能会导致被操纵方的自尊心受损、信任感丧失或情感依赖。
  3. 隐晦的歧视: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某些人可能会使用隐晦的语言或符号来传达对特定种族、性别、宗教或性取向的歧视。这种隐晦的歧视可能会让受歧视的群体感到不受尊重、恐惧或不安全。

情感隔离

定义

  • 情感隔离(Emotional Disconnect)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在情感上与他人或某些情境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情感上的投入和可能受到的伤害。这种机制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帮助个体在面对潜在的负面情绪或压力时,维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 情感隔离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1. 积极方面:减少情感上的痛苦和压力;帮助个体在困难情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性;防止过度卷入他人的问题,保持个人界限。
  2. 消极方面: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影响社会支持网络;过度使用情感隔离可能导致情感麻木,影响个体的情感生活;长期情感隔离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如产生孤独感、抑郁等。
  • 情感隔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可以是临时的应对策略,也可以是长期的心理防御机制。适度的情感隔离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但过度的情感隔离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来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

举例

  1. 人际关系:当一个人在过去的关系中受到伤害时,他们可能会在下一段关系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2. 家庭关系:有时,家庭成员之间因长期的误解或冲突而无法解决,可能会导致一方或多方选择情感隔离,以减少进一步的矛盾和痛苦。
  3. 亲密关系:有时,个体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如失恋)而在新的亲密关系中难以完全投入,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采取情感隔离的策略,以避免再次受到严重的情感伤害。
  4. 工作环境:在一些高压或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员工可能会发展出情感隔离的策略,以保护自己不受到工作中冲突和挑战的直接影响。
  5. 应对悲伤:在经历失去亲人或重要他人的悲伤时,个体可能会暂时性地与他人保持距离,以处理自己的情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背景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种心理现象,其中人质或受害者对绑架者或施虐者产生情感依赖,甚至同情和忠诚。这个名称源于1973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事件,其中被劫持的银行员工对劫匪产生了这种情感。

定义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点包括:
  1. 情感联结:受害者对施虐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甚至是爱慕之情。
  2. 同情施虐者:受害者会对施虐者产生同情,认为施虐者有善良的一面,或者认为施虐者的行为是合理的
  3. 对抗解救者:受害者可能会抗拒外界的救援,包括警察或其他权威机构,因为他们已经与施虐者建立了情感联系。
  4. 认同施虐者:受害者可能会采取施虐者的观点,甚至帮助施虐者对抗外部威胁。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例子不仅限于绑架或囚禁情境,它也可以在其他形式的虐待或控制关系中看到,如家庭暴力、邪教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例如,一个在家庭暴力关系中的受害者可能会对施虐者产生依赖,拒绝离开施虐者,甚至在警察介入时为施虐者辩护。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适应机制,它可以帮助受害者在这种极端压力下生存下来,通过建立与施虐者的情感联系来减少恐惧和痛苦。然而,这种心理状态通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干预来解除。

举例

  1. 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关系中,受害者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即使他们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对施暴者的行为产生同情,并拒绝离开这段关系。
  2. 邪教组织:在邪教组织中,成员可能会对领导者产生情感依赖,即使领导者对他们进行操纵和虐待。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成员对领导者的行为产生同情,并拒绝离开组织。
  3. 职场环境:在职场环境中,员工可能会对上级或同事产生情感依赖,即使他们知道这些人对他们进行操纵和虐待。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员工对上级或同事的行为产生同情,并拒绝寻求帮助。
  4. 情感操纵:在情感操纵关系中,受害者可能会对操纵者产生情感依赖,即使他们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健康的。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对操纵者的行为产生同情,并拒绝离开这段关系。